原来唐代也有风靡全民的“科目三”

admin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李白的《赠汪伦》将二人的友情千古传唱,同时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疑问——何为“踏歌”?

敦煌莫高窟唐代张议潮出行图中的“踏歌”场景

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对踏歌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它是一种源于民间的舞蹈,兴起于汉代,到唐代到达巅峰。在当时,踏歌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喜欢的舞蹈,所以频繁出现在节日欢庆、男女集会、民间劳作、结伴出游、宴饮娱乐等不同的场合中。

踏歌舞首先讲究一个“踏”字——可单独踏地出声为节奏,亦或是和着歌声或乐曲以足踏地,起到激发情绪、带动气氛之用,进而抒发人们的内心真情实感。同时,踏歌舞也格外重视甩袖和扭腰,与踏地的动作配套出现,其舞蹈的韵律和风靡程度,堪称唐代的“科目三”。

西安博物院藏唐代头戴幞头舞蹈俑

(从左至右分别为图一、图二、图三)

唐代金乡县主墓曾出土了三件头戴幞头舞蹈俑,图二的舞俑抬左臂与帽子齐平,右手叉腰,身体略向右倾,头随身体倒向右侧,双脚分开。图一和图三两个舞俑动作与图二舞俑相对,二俑右手高举与头顶齐平,左手叉腰,身体左侧斜后方后仰,头与身体方向一致,右脚踏步向前呈大丁字步,似与图二舞俑呈应和之姿。

三个舞俑服装一致,造型姿态一致,且其中两个舞俑做出踏步应和姿态,可推测此舞俑是以三人舞的形式代表了集体踏歌的景象。或许,踏歌舞的精彩瞬间,就凝固在了这三件陶俑之上。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汪伦为送别李白而组织的盛大踏歌舞表演,也被搬上了荧幕,也让今人得以一窥这一唐代流行舞蹈的风采。而中国人在舞蹈方面自古以来就有的基因,则在今天通过“科目三”等各类短视频,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甚至出圈到了国外,被外国人争相模仿。

西安文旅之声综合整理自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

catalogs:115814;contentid:12243963;publishdate:2024-01-16;author:王焕君;file:1705401324670-572cf299-b24a-4857-a7e8-5c802aa21f12;source:29;from:西安旅游信息咨询指南;timestamp:2024-01-16

18:35:23;

[责任编辑:

]

Copyright © 2088 南美洲世界杯预选赛程_世界杯2 - ycfcj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