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职业信息
职业信息的搜集只是找到了通往就业的大门,真正跨过就业的门槛,还需要对职业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应用,掌握处理和应用职业信息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统观外情,衡量己
识时务者为俊杰。选择职业,处理职业信息,切不可漠视客观的就业形势和宏观经济环境。大学生的择业期望要符合自己所处时期的就业形势,这是处理职业信息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定位的客观前提。同时,处理职业信息,进行职业选择,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专业特点、兴趣、优缺点和性格特点等选择职业信息,认真考虑自己是否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否适合并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单纯以主观理想选择职业往往会造成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使自己丧失自信心。如果只以待遇、地点作为职业选择的标准,即使在求职中侥幸取得成功,在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也会困难重重。因此,面对大量的就业信息,大学生要在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和分析自我的条件下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进行重点攻关,这样会增加就业成功的机率。
(二)多方打探,了解详情
为了方便对职业进行了解和判断,必须全面了解职业信息,主要包括:单位的准确名称、性质及隶属关系;单位的联系方式,如人事部门联系人、电话、通信地址等;单位的经营业务范围、类别及服务内容;单位的地点、总部及分支机构的业务范围与地理分布;单位的组织结构、规模与行政结构;单位需要的专业背景、具体工作岗位及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单位的文化背景、工作环境、单位领导的有关信息、用人单位员工的办事方式和思维方式;单位的财务状况、绩效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及薪酬体系(工资、福利、住房、奖金),以及为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所提供的空间等;单位的发展目标、发展实力(包括规模、效益)、远景规划,以及在整个行业中的排名或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单位的发展历史与最新动态、客户类型与规模、竞争对手的类型和规模等。此外,大学生所获取的职业信息,往往只是用人单位单方面的自我描述,甚至有些自我吹嘘的感觉。因此,可通过咨询在单位工作的校友;请教专业老师;询问学校或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向当地的亲戚和朋友打听;上网搜索其他媒体或其他人/组织对单位的评价;自己亲自到用人单位参观等途径打探用人单位的真实面目,增加就业的安全稳定系数。
(三)把握时机,果断出手
信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一旦错过,就意味着失去一次就业良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佳时机一般在10月份至次年5月份之间。毕业生在收集到就业信息后,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分析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情况,尽快做出抉择。有些毕业生,总是怕眼前的不是最好的,担心后面还有更好的单位,而持观望等待的心态,结果到最后都未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时既要谨慎又要果断,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坚信是最好的,否则会陷入频繁违约,失去诚信,影响自身就业的恶性循环中。
(四)投其所好,做足准备
不同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看重学习成绩,有的看重地域,有的看重对单位的忠诚度,有的看重道德品质等等,总之,不同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选择标准是有所侧重的。
此外,即使是同一单位对不同岗位人员的招聘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毕业生在每次应聘时都应仔细分析单位用人标准和招聘岗位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的单位和岗位制作相应的简历,准备和练习应聘技能技巧。根据用人单位要求量身定做的简历和应聘准备是最有效的,求职的成功机率也最大。
(五)及时跟进,加强联系
当今就业形式日趋严峻,无论是网络招聘还是现场招聘,会出现成百上千的人应聘一个岗位或几个岗位的现象,用人单位很难短期内做出选择,甚至有可能遗漏某些求职者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发布信息后,用人需求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毕业生应及时与用人单位电话沟通,甚至亲自拜访。一方面,经常性的沟通可体现毕业生对单位的浓厚兴趣和求职的积极态度,从而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印象和关注度,提高求职成功率。另一方面,毕业生可询问岗位报名情况和单位招聘的进展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提高求职效率。
(六)小心陷阱,谨防上当
安全就业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底线。大学生在获取和处理就业信息的过程中,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进行判断,警惕虚假信息和“就业骗局”。现在市场以试用期、收费、传销、非法中介等为“陷阱”的现象经常出现,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轻者可能错过就业的黄金时段,重者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为了安全就业,需要广大毕业生要特别防范。应对各种“陷阱”,毕业生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明确的择业目标和实施方略,使整个就业活动显得有的放矢,避免虚假信息乘虚而入;其次在求职过程中要通过正规渠道求职,尽可能实地参观考察单位,坚决“不付钱”;三是要熟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四是要多向相关人士进行咨询,征求意见。